浅谈禽病防控的未来

  • 华英科技
  • 门槛提高:
    土地、环保、资金、人才、管理、技术、去产能(避免盲目扩张,肉鸡占世界比重25%以上、鸭子70%以上)。
    消费天花板:
    消费总量饱和(人口、生活水平、饮食文化、肥胖与养生)。
    消费高压线:
    食品安全问题。
    疫情常态化:
    养殖量会在高位徘徊、疫情也会在高发频发间波动,新的疫情有上升趋势。
    膨胀式发展红利期结束、产业趋向于微利阶段,拼财力向拼实力(技术、管理)转化。
    专业化智能、劳动力重新分配(专业向一线倾斜)。
    对未来消费走势的预判:
    美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,还是中国模式?我更看重后者!
          新思维
        当我们已经接受并习惯了畜牧业“发展”是常态的时候,我们漠视了太多本来应该值得重视的东西。当我们忽然间对曾经的漠视开始热心起来的时候,“新常态”出现了,那就是淘汰、优化和升级。这样才能满足“人保”(食品安全)、“环保”、“动保”的要求。
    新常态需要新思维,“禽病防控”多年来有我们“情结”和“心结”,情结是我们的专业、责任、义务、产品和技术,心结更多的是我们的困惑、困难、失误、失败和遗憾。
         医者自医,面对新常态,迫切需要我们广大兽医工作者换脑筋、转观念、重新定位,去带头落实“以养为主、养防结合、防重于治”。(多年以前我就说过:把养殖户培养成兽医是行业的悲哀)。我们讲了几十年的禽病防控、结果怎样?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的“涉、从业人员”去深刻反思。
    “少”关注病原、“多”关注人员
       对于病原,我们“如数家珍”,在无奈中不得不去接受“它们”。但病原的种类、数量、毒株、菌株、血清型等方面,却总在“应有尽有”和“数不胜数”中侵袭并危害着我们的养殖生产。
      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给予病原“过度”的关注、研究,结果是:病原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关注而“减少、减弱”,反而更“疯狂”、更“猖獗”。
        地球是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共同的家园!我们却痴人说梦般地想方设法去消灭病原,病原的毒力、致病力、数量、致病条件,我们到底关注了多少?记得刚学习《传染病学》的时候,排在每一个传染病最前面的是“流行病学”,而我们多年来却是在诊断和治疗方案上下了太多的“功夫”,这是否属于“本末倒置”呢?
        在养殖业“膨胀式”发展时期,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对专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关注不够,一方面“沉淀”在养殖一线的专业人员“严重短缺”、另一方面从业人员(主要是饲养员)专业培训不到位。大家在应知应会上、在操作标准和规范上,大多数人还没能“登堂入室”、“门外汉”怎么能创造好的养殖成绩?一个非专业化的从业大军如何去撑起健康养殖这片蓝天?
        我一直在讲先有“以人为本”,才能落实“以禽为本”。当我们对一线从业人员关注不够的时候,我们的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。养殖是个细活,所谓“专业化”就是让家禽能感受到“专业的要求和标准”,而我们却一直在“替禽感受”?!凭想当然能成功吗?
        我一直强调养殖需要:爱心、细心、上进心!
        把家禽交给不专业的人去养,即使有所谓好的产品、技术、方法,又有什么用?理解上的错误会严重制约执行上的“准确”性。
       老板的追求、管理团队的要求、一线员工的诉求,只有和谐、统一,养殖过程才安全、放心。
       人永远是决定养殖成败的核心要素,人的“专业化”和“责任心”是养殖业“一线执行力”的两个翅膀,二者缺一不可。
       当检讨我们的养殖过程的时候,谁能否认自己没有做错?因为大家缺乏的恰恰就是专业化、责任心和职业化。
    “少”关注病因、“多”关注诱因
        我们过去在禽病防控中,常常在病因上苦苦探求,很多时候会借助于一些先进的试验室手段去定位。结果呢,知道病因又怎样?实际上面对已经发生的病毒病,我们又有多少措施呢?(我常说对抗病毒最有效方法是消毒剂、疫苗、抗体)。在临床上,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在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,这一点连我们自己都深感无奈和悲哀,因为我们的对因治疗,很多时候并不凑效(家禽自身的抵抗力是不容忽视的,我们的很多措施只是在帮助机体恢复和提升自身免疫的能力而已)。
        要是没有病因,诱因就不可怕。可惜我们没有这种福利和运气。每一次天气变化和管理上的漏洞,都会让我们很尴尬、很烦躁、和痛苦。
        换一种思维,养禽,怎么能把禽养病了呢?首先禽病就是以禽为“根本”的,“家禽越多、禽病越多、已经是常态”,“好像”有必然联系,是必然结果吗?应该不是,那就是我们在管理上有失误、有漏洞。
        病来如山倒、病去如抽丝。病是怎么来的?毫无疑问病是养出来的。于是我们不得不去关注那些导致家禽应激、免疫力、抗感染能力下降的因素,也就是疫病发生的诱发因素。(不同禽舍、不同禽场之间的差异最终还是体现在不同的管理上,这就是我们未来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。)
        我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还远远不够,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不断地牺牲动物福利去谋求经济利益。结果是我们的硬件投入(养殖场越来越好看)在增加,养殖大环境却是在恶化(尤其是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)。这种恶化,就是应激的罪魁祸首。
    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有效的
        大家都知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,也常常把生物安全挂在嘴上,而生产中我们恰恰是在最简单和最基础的问题上漏洞百出,绝对来讲生物安全做好的几乎没有。
        消灭传染源?种群净化、环境消毒是最有效的,我们却迷上了治疗药物,这就是一种滞后和落后的观念。
        切断传播途径?隔离、过滤、封锁、防鸟、灭蝇、灭鼠、入舍流程、二次甚至多次消毒,我们又有多少做到了呢?
        保护易感动物?内营养(饲料质量、饮水质量)、外营养(空气质量、体感温度—舒适度)。在保护易感动物方面,环境控制是重点,而在目前规模化养殖方面,我们的短板恰恰集中在了环境控制方面,我们的传统专业(畜牧、兽医、营养)人员,在畜牧机械和自动控制方面有太多的盲点,未来可能会增加一门课,就像30年前我们刚开始学“BASIC”语言一样,那就是涉及畜牧机械自动控制方面的“机电一体化”。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强调在目前规模化养殖控制系统的“设定和操作”中坚持“自动+手动+变动”的原因。事实上,国际上的一些养殖企业在中国的养殖之路走得并不轻松,他们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全自动控制模式,因为只有好结果和效益才是硬道理。
        生物安全措施本来是指对“生态环境、人类健康、动物保健”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。养殖场(户)在这些方面认识还很肤浅、很片面、执行起来真的还很不安全,这个方面弹性空间非常大,这依然离不开“专业化”。这个专业化是从专业培训开始的,行动晚了就会落后。
    环境控制的重点
        “保”空气质量:以鸡为例–(良好的空气质量,O2>19.6%,NH3<10ppm、如果>20ppm呼吸道粘膜损伤等,CO <10ppm、如果>100ppm造成肉鸡缺氧,CO2 <3000ppm,相对湿度45%-65 %,可吸入性灰尘<3.4mg/m3)。
        “满足”体感温度:温度、湿度、风速、密度、羽毛情况、饱食与空腹、健康与否、开灯与关灯等等。
       “适宜”的负压:就一个目的–不落冷风。
    科学的通风:
        1.满足空气质量;
        2.获取风冷效应。
    规模化养殖环控的几个关键
        1.育雏期的通风。根据鸡舍、季节、供暖模式去“决策”。
        2.育雏密度不宜过大,分群要及时,循序渐进,最晚20天左右做到“满圈”饲养。
        3.在供暖模式下,要认真参考“最小通风量”,“大通风、多烧煤”不是最佳选择。用煤费换药费也只是一厢情愿。
        4.通风设定:变频、时控、温控。
        5.通风中的冷应激控制,意义重大,规模化养殖发病的诱因70%以上源自“冷应激”,通风量的加减要与侧风窗的扩缩密切配合,这里面有程序、程序里面有顺序,颠倒不得。
       湿帘降温的原理(水蒸发吸热)、使用时机(根据需要不设限)、使用方法(循序渐进)、循环水(并不是水温越低越好,循环水就很好)。
       雾线的安装和使用。加湿(温水)、投药(部分呼吸系统疾患)、降温(凉水—高温高湿情况下对湿帘短板的一种补充)。
       关于间歇光照的问题—有益、但有风险。
     
       关于公母分饲的问题–订单养殖是可以选择的。
     
       关于养殖模式的问题–平养、网养、笼养。
     
       关于动保的问题–环境动保、营养动保、疫苗动保、药物动保(中药、西药、生物制品)。
    系统思维与立体防控
        系统思维能力是一种特质,大多数人是不具备的,但可以通过培训、学习、实践、体验来完善、强化、提高这种能力。
        这就要求,我们不能“轻易”地用一个“简单”的理由来解释养殖的失败和疫情爆发。
        系统思维能让我们更辩证、更缜密、更有效、更快捷地抓住主要矛盾并迅速穿透表象来找到“核心问题”和“问题的核心”。
         立体防控: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海(饮水、雨水、污水、河流)陆(人员、车辆、老鼠、野兽)空 (苍蝇、蚊子、野鸟、候鸟)等。即使想到了,在消灭和阻断感染和传播方面,我们的技术、方法、产品依然力不从心。
         在商业模式下,禽病防控还要面对前后左右的问题,我们对种苗、疫苗、饲料、兽药、生物制剂的把控、使用和评价也是很困难、很困惑、很模糊和很无奈的,这也需要专业化,这种“专业化”更需要“专家”的参与。
         竞争和专业会引导产品从商业模式下解脱出来,走自己的路子—以性价比为核心的产品模式。
    落实专业化
        让明白人去养鸡,隔靴搔痒式的管理是没有用的(你如果没有一线经历,你的管理就不可能没有问题)!
        打造充满责任心的执行力,这个是个“硬要求”(激励、奖励跟上,绩效挂钩和绩效考核、兑现跟上)!
        让“从业人员”“专业化”、让“专业人员”“职业化”(职业化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,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,用合适的方式,做合适的事情)!
        禽病不是洪水猛兽、禽病防控不是死胡同,未来,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常态:“专业、专注、专长”的技术模式;“成长、成熟、成功”的管理模式!
       未来一定要在生物安全、环境控制上加大投入,真正用专业的标准去解读“以鸡为本”。
       把该做的都做了,把能做的都做好了,结果就会是必然的、可重复的,那就是“健康养殖”!